您好,新邵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创新资讯

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内功

发布时间: 2020年12月10日

“长期实践告诉我们,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

12月8日举行的2020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谈及中国高铁的发展与创新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表示,靠大规模市场份额换取核心技术的想法不可取,期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靠不住。

“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牛顿讲的是科学,科学是无国界的,技术是有专利的,核心技术更是绝对保密。”因此,傅志寰表示,掌握最核心的技术,关键在于自立自强,而这种创新能力不是速成品,是“买不来”的“内功”。

装备创新决定科技创新尺度

当日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提到了核心技术创新。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在致辞时谈到,当前面临困难的芯片、光刻机等光电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等等,大多根源于工程科学。

“没有晶体管、半导体、材料和计算机等基础科学一定程度的优先发展,就没有芯片的设计和制造”,李树深以集分子激光、精密光学等众多工程科学原理于一身的光刻机为例,“正是这些以人工物为核心的工程科学发展的相对滞后,使我们难以产生像英特尔、高通等有实验室成果直接驱动的高科技企业。”

李树深还表示,装备作为一种典型的人工物,“既是工程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又是工程与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工具,而装备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工程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尺度。”

创新能力不是速成品,“短平快”不可取

报告时,不少专家也提到发展装备技术和工程科学,引进技术、展开密切合作必不可少。但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还是要“靠自己”。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文瑞指出,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战略点:从过去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体系的跟踪、复制、模仿与改进到现在不能复制、难以追踪、无从模仿、无法跟进。

报告中,傅志寰也提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以中国高铁的工程建设为例,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不可能有国外修建铁路的成套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中国高铁的建造技术更要靠常年的经验累积。“比如主桥跨度445米的沪昆高铁北盘江特大桥,就是中国人的创造。”傅志寰说道。

自主创新能力从何而来?“创新能力不是速成品,创新能力的铸就并非三四年的功夫,而是数十年的培育、积累、磨砺、激发的结果”,傅志寰强调,创新能力是长期积淀的结晶,不能靠“短平快”,除此之外,不断试验、大量培养人才和保持自强不息的传统都是修炼创新“内功”的要诀。

从1到2之后,是从0到1

报告时,傅志寰介绍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铁建设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这期间,中国铁路与有关方面逐步形成了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多项重大成果涌现。

但傅志寰也直言,尽管中国在工程建造方面处于领跑地位,但基础研究领域依然相对薄弱,未来仍要以注重原始创新、加强专业技术理论研究为目标。“从1到2我们做了,从0到1我们还是不足。”傅志寰表示。

“当前,对于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需求和中国科学体系本身供给不足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活动中,胡文瑞也表示了类似观点,他强调,也正因此,我国需要全面繁荣和发展基础科学,“特别是工程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程和装备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真正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然而,说到基础科学发展许多关键技术尚不能自主可控,从未来的先进装备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工程科学是必经之路。”胡文瑞表示。

主办单位:新邵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运营支持:长沙诺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新邵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ICP备案号:  湘ICP备10209074号-37